鲁迅风筝教案导入语(送给丢失创造力的孩子们)
写在开头:被规矩束缚着长大的孩子,长大后却被社会要求标新立异。
悠长的中国历史,给儿童的好坏下了一个定义:好孩子就是知法懂礼的、听话的;坏孩子就是顽劣不堪、调皮的。
所以几千年下来以教育“好孩子”为目标的教育体系被丰富和革新了无数次,诞生了戒尺、荆条、电击、教材的演变等等形式各异的教育手段。
直至今日,虽然体罚已经不被允许,但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早已经绑架了孩童的时间。“宁可让孩子现在怨你,也要让他们未来感谢你”的言论甚嚣尘上,鹰爸鹰妈屡见不鲜。

儿童天真和好奇心被教育一点点抹杀,冒险精神被家长的过度保护阻拦,孩子们的战栗和哭喊遭到了无视。

当教育合格的孩子长大进入社会,死板、教条等等评价便接踵而至,他们才豁然发现社会要的是创新者,需要能够打破陈规的开拓者。
这些折翼的天使丢失了飞翔的能力,又没有时间和条件去找回。
每一年大量的学生离开学校,走入社会,总要让他们都有个工作去生活。可是模式化、框架式教学的批量化生产,从来都让“好孩子”成为就业中同质化竞争的牺牲品。毕业就等于失业的现实让人忧心。

就业率可是人民幸福生活的温度计,从来马虎不得。
怎么办?开工厂,办实业。
国家大力扶持国企及民营企业,既然缺乏创新能力,那就发挥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国外买来技术把基础的东西做些小小的改进、做精、做多,做加工工业,广开销路总能带来效益。
于是中国引进的实用科学、工业技术不断增多,物质生产水平快速提高,大量基础加工工厂鳞次栉比的诞生在中华广袤的大地上。世界工厂的美名也传遍了世界。

近几年,环境的污染和商品的相对过剩,让加工工厂过上了紧巴巴的日子,他们亟需创新技术来改变现状,可是技术受制于人又缺乏核心技术的短板,一次又一次挤压着国内工业企业的生存空间。
不是企业不努力,实在是创新并不是“好孩子”所擅长。他们习惯于跟随大流,不犯错误就能得到实惠;他们也避免做出头鸟,懂得枪打出头鸟的道理。
面对现实的窘迫,国家拿出大量的资金为创新开绿灯。秉持着“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真理,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热情,但是创新能力的发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
近五年来国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更多的是国家投入巨量资金和政策的巨大功劳,许多以前因为各种限制无法进行研究的科学技术,无数留学海外的学子的思想输入,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先驱力量。

而失落的“好孩子”们依然如同折翼的天使一般在社会的大潮中流浪。
要么怎么将遗失的创造力捡回来?
雨果说:“大胆是取得进步所付出的的代价。”
1.改变学习、记忆的方式。
大学毕业只是学习的一个节点,并不是学习的终点。在家长和学校的条条框框下学习总是被动的,进入社会学习就转变为自由、主动的个人行为。要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用思辨和质疑的视角观察和体会知识背后和延伸出来的触角和枝丫。
记忆文字和对文字的理解是教育教会每一个孩子的固定套路,不妨换一种方式用图画去记忆,将所学到的知识变成图画,一开始可能有些困难。但是长此以往,图画将代替思维串联出创新的火花。

2.不要自我设限,大胆去创造。
这也不让,那也不许谆谆教诲,仿佛成了一代人默默认同的潜规则,这规则是如此的深入人心,让无数孩子为自己的思维打造了一个精美的鸟笼。跨出这笼子就会被认为是不懂事、不听话、不自量力。
索性就放飞思想,去尝试那些不可能、幼稚、或稍显离经叛道的奇思妙想,让创新的种子再飞一会儿。

3.去和精神压迫战斗。
鲁迅在《风筝》中讲述了他后悔自己曾经当过传统规矩的帮凶对弟弟童真、童趣的精神虐杀,成年后想要道歉却发现弟弟已经将一切忘却,独独留下鲁迅自己与这无处不在的丑陋传统斗争。
创新思维并不是不受到社会观念的抵制和扼杀,特别是那些从平凡的生活中诞生的奇思妙想,孩童不经意间的一句疑问,经常会被传统阻拦。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要据理力争或默默行动,用创新的枪矛刺穿精神的藩篱。
写在最后,赠与在读鲁路上寻求思想痛并快乐着的人们:“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常人的思想和途径”。